業務數據“平臺共享”、人口情況“一證通查”、關鍵詞篩選報表“一鍵生成”、基層日常工作所需數據“點對點發送”……近日,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“智慧慈利·基層減負數據協作平臺”推廣使用。通過“智能表單、數據賦能”,基層多頭報、重復報、反復跑工作量減少70%以上,基層干部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謀實事干實事,基層減負成效明顯。
流程再造 基層數據最多報一次
“方便便捷,省時省力!”談起基層減負數據協作平臺,零溪鎮墨園社區黨建專干張素云開心不已,“不用天天錄數據、報報表,我們工作起來更有勁了”。
零溪鎮墨園社區黨建專干張素云
從“一攬子報表”到“種類大瘦身”,從“分頭填報”到“統一渠道”,從“多次報”到“一次報”甚至“不用報”……改變并非一蹴而就。
基層數據最多報一次的背后,是慈利縣主動打破數據壁壘,以數字化倒逼改革,加快開展數據報送優化和流程再造“真功夫”。
在全面摸底調研的基礎上,按照“能合盡合、能簡盡簡”的原則,充分整合多個單位的關聯業務報表,人口異動數據報送實現“十表合一”,日常工作報表數從50種壓縮到5種。
大數據技術緊隨其后。通過單位報送、上門獲取、系統對接等方式,對全縣人口基礎數據進行梳理匯總。基于數字化的“解構”與“重構”,在基層減負數據協作平臺建立全量、多維的數據底座。截至目前,平臺匯聚了64萬多條人口基礎數據。
街道專干查看人口數據
打通“縣-鄉鎮(街道)-村(社區)”三級數據通道,通過歸集、流轉、融合基層數據,改變以往基層通過微信、郵件等逐級上報、手動匯總、反復統計數據的方式為通過平臺報送、系統自動校驗與匯總、反復使用,實現數據最多報一次、一網即可通辦。
平臺下沉,數據上云,質效提速。據慈利縣大數據中心相關負責人朱扁介紹,依托“一個平臺、N個數據倉庫、N個臺賬、N個報表”體系,“基層一次采集,數據通達全縣”基本實現,全縣政務數據復用率較以往提升50%以上,數據減負有了“硬核支撐”。
場景再搭,智能報表快速生成。數據匯集,場景為要,應用為王。讓基礎干部騰出手、邁開腿,少些報表填報,多些任務落實,是慈利縣高站位謀劃、高規格推進基層減負數據協作平臺的目的所在。
為搭建實用好用的平臺應用場景和功能模塊,由縣委書記牽頭、多部門參與的調研工作專班,先后下沉到20多個縣直單位、部辦委責任組室和通津鋪鎮、零溪鎮等56個鄉鎮及村(社區),與96名工作人員深度座談,深入了解基層具體業務工作流程,分類分級收集情況,采集入庫基層減負需求記錄70多份,各類業務現狀文檔近170份,形成業務條線170多個。
開發電腦端和手機APP兩個平臺,借助大數據中心的算力、存力、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障等能力,基層業務經辦人員一鍵上傳數據后,相關數據自動傳輸到網絡終端,自動補齊到公用基礎性信息相關表格中,數據逐級自動匯總,自動形成全縣各部門的數據臺賬,輸入關聯字即可精準查詢所有錄入信息。
人口信息綜合查詢
當上級部門需要摸底、統計時,無需再另行發起數據報送任務,而是直接抽取臺賬中的基礎數據。后臺共享數據自帶水印,嚴格追溯數據來源和后續利用,確保數據不濫用、信息安全有保障。
“一次錄入、動態更新、多方復用”。通過系統數據融合,自動生成統計報表,大大減輕了工作人員負擔、提高了工作效率。截至2024年3月1日,已完成人社局、民政局、水利局等近20個部門單位68張基層業務報表梳理,每月為部門單位節省近60小時的催報、匯總、統計時間。
村(社區)過去每個月通常要用一整周的時間來處理報表填報及打印、送件工作,現在可縮短至半天。今年2月份,零溪鎮墨園社區上報報表僅6件,干部每人每周上門走訪時間提高約55%,工作效率提升1倍以上。
關系再建 數據回流服務基層
“上面千根線,下面一根針”。在實際工作中,基層不僅面臨著繁重的多頭報表任務,同時還承受著數據供給匱乏和質量不佳之困,向上“要數據難、好數據少”矛盾凸顯。
智慧慈利?基層減負數據協作平臺的出現,重塑了基層與數據的關系,基層不再只是數據的采集者,更是數據的使用者和受益者。
以稅務局通報居民社保、醫保繳費數,用以推進繳費進度為例。過去,鄉鎮(街道)工作人員需要自行前往稅務局拷貝,人工拆分后再把數據轉發給村(社區),工作量大且繁瑣。如今,通過數據回流,變為由稅務局定期導入相關數據至基層減負數據協作平臺、系統自動點對點發給各村(社區)。“數據跑”代替“人工跑”,以前26個鄉鎮(街道)干部需要2天才能完成的工作,現在只需1人1小時即可完成。
自動生成預警信息是基層減負數據協作平臺另一大亮點。系統通過對大數據的對比與分析,構建起疑似群體識別標準模型,在出現人口死亡待遇未停等異常時,系統及時發出指令。基層工作人員根據預警信息有針對性地實地核查、更新數據,服務效能大幅度提升。
“數據集中到政府、動態更新在基層、共享應用在單位”。截至目前,智慧慈利?基層減負數據協作平臺已經開通賬號1000余個,覆蓋427個村(社區)、26個鄉鎮(街道)、近20個委辦局和100多所學校,未來將在該縣全面推廣使用,進一步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。(通訊員 譚佳佳)